標籤彙整:Editor

2017 / 9 / 29

毫無冷場,濺起一圈圈的漣漪。

 

作者:大林慈濟醫院 胸腔內科 朱逸羣 醫師

 

 

01_YMRF_20170924-535

 

 

高強度開場,印象深刻。

 

一開場,由陳一銘醫師和吳昭慶醫師分享,身為 reviewer 及 editor 以「上帝視角」告訴我們該做什麼,以及不該犯的錯。其實內容和之前的課程雷同,但連續兩位頂尖研究學者一再提醒,更令人印象深刻。

 

我個人覺得不同之處在於不斷地用 case 解說,讓人有種原來「全世界」都不會寫 paper 的錯覺啊!突然覺得自己上過八堂課就可以成為財經專家。 兩位前輩都提醒要讀 journal,畢竟傑出的藝術家模仿,偉大的藝術家盜竊。高強度的開場,讓我都替接下來的演講者擔心了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9 / 29

一場演講就徹底值回票價!

 

作者:高醫附院 胃腸內科 陳以勳 醫師

 

 

01_YMRF_20170924-378

 

 

呷好道相報,順便幫太太報名。

 

三年前,第一次參加新思惟課程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》(作業是派大星和蟹老闆的薪資工作圖表 XD),那時才 R2,接收到的是前衛、新穎的衝擊。

 

三年過去了,現在已是總醫師和一個孩子的爸,也在念研究所,論文從 0 到 1,今年也希望能有第 2 篇或第 3 篇。但是,寫 paper 的動力往往會因為投稿 reject 及臨床壓力而消磨;希望能精進自己的學術能力而去念了研究所,但是念出來後真的有用嗎?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6 / 12

活動內容

 

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

起步、困境、策略與之後的各種可能

 

2017 年 9 月 24 日(日)9:00a – 4:30p

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國際會議廳

ymrf2017.innovarad.tw

 

 

fb-01

 

 

「臨床醫師」做學術研究,跟單純的「學術研究」不同,這狀況很獨特。

 

  • 你本就有份臨床工作的正職,剩下的時間不多,發展策略的容錯空間很小。
  • 遇到挫折時,與走學術路線的學校老師們不同,你身邊沒有同儕團體可以問。
  • 有些人叫你做 wet lab,有些人叫你做 dry lab,到底該做什麼?
  • 有人說,臨床工作跟研究方向本來就不需要一樣,真的嗎?想以自己的專業為核心去發展,到底該怎麼做?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6 / 11

你寫這樣叫我怎麼接受你?Reviewer 眼中的大忌。

 

講者:吳昭慶 醫師(台北榮總 神經外科 / Editor of JNS: Spine

 

 

12_reviewer

 

 

外科醫師做決定很快的,要開就快開,不能開就是不能開。審稿也一樣,能收就快收,不能收就是不能收。

 

評估是否能開,怎麼看?通常到外科手上,indication(適應症)都差不多有了。所以最重要的,反而是看 contraindication(禁忌症)。血小板 5000,不行。凝血異常,不行。要放 prosthesis 但病人還有嚴重感染,不行。症狀是其他原因造成的,開了不會好,不行。

 

評估是否要接受稿件,也是一樣。Red flag signs(紅旗現象)一出現,就打入敗部。題目不清不楚,不行。摘要混亂看完也不會懂,不行。圖片與表格不知所云,不行。內文邏輯不通,不行。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