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高雄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吳靖農 醫師
做這個,要幹嘛?
我覺得校長以這個標題作為開場,實在太適合不過了!因為整場研討會的核心,說穿了,其實就是希望藉著這些講者讓我們能自我反思:「做這個,要幹嘛?」然後重點是「怎麼做?」
作者:高雄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吳靖農 醫師
我覺得校長以這個標題作為開場,實在太適合不過了!因為整場研討會的核心,說穿了,其實就是希望藉著這些講者讓我們能自我反思:「做這個,要幹嘛?」然後重點是「怎麼做?」
作者: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劉駿龍 藥師
一開場的陳一銘醫師,強調文要對題,淺而易見的錯誤,只會讓投稿之路快速被封殺。三明治方式的 reviewer opinion,上過課後才懂得 reviewer 的弦外之音。邏輯更是影響文章成敗的重要關係,否則只會淪為東剪西湊的大花布,上不了檯面。
緊接著,吳昭慶醫師告訴我們,建立在 pattern 的科學論述上,該如何強調投稿的語言,應該從科學語言下手,而不是自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。回歸到科學的本質,不該一直重複無創新的流水帳。Editor 必須在有限時間下,完成審稿。因此,author 記住簡單明瞭的摘要、佐證充足的圖表,永遠是抓取 editor 目光的重要關鍵。
作者:台北榮總 精神部 鄭智銘 醫師
一直以來都很想要知道到底投稿之後,後台的 reviewer 以及 editor 到底都在想些什麼。剛好這次的研究論壇,可以從陳一銘與吳昭慶兩位大師來窺知一二。兩位都用過去所見到的個案,來說明一些投稿上我們不自覺就會犯錯的地方,並且從中延伸出可以改善的方向,受益良多。
作者:晨晰統計顧問有限公司 林星帆 統計分析師
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新思惟的年會,上一次是參加《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》,我看過成員分析,我就是那「唯 5」不是醫師的專業人士之一,還蠻訝異醫師以外的專業人員的參加比例那麼低。
這一次活動內容跟以往類似,分成四大主軸:一、從 reviewer 跟 editor 的角度來看論文的角度;二、以個人興趣(或臨床必須經常遇到的事物)作為發展的基礎,進而進行主題系列研究;三、從新手之姿邁入多產作者之間的階段,過程中的會遭遇到的困境與解決之道;四、如何以學術的研究精神為基礎,作為開業的成功種子。
作者:大林慈濟醫院 急診部 蔡斗元 醫師
健保已推行二十餘年,人性的貪婪也越來越明顯。美其名的社會福利制度,但展現的卻是壓榨醫護之後,得利財團與政府,而少部分病方無限上綱的要求、媒體亂象、不合理的法律制度,種種因素造成醫病對立,越來越明顯。有限的資源下,醫療早已過飽和,同行分食、同業競爭,好似一群餓狼為了一隻僅存的綿羊,彼此互咬,留下綿羊的殘骸與傷痕累累的狼群。
這非電影劇情,而是每天正在發生的醫療現場。黑暗的世界,年輕世代要找出活路,得燃燒自己的健康,努力讓自己發光。比前輩加倍的努力,卻不一定得到跟前輩們一樣的名利成果,但就像郭恬君醫師說的:「加倍努力不一定有收穫,但不加倍努力,一定連機會都沒有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