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彙整:神經內科

2017 / 9 / 29

每個人,都能從這次的會議之中得到收穫。

 

作者:花蓮慈濟醫院 神經內科 許晉譯 醫師

 

 

01_hsu_jy

 

 

每個人對於學術研究的想法,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。而這次演講中間,全能小前鋒,柳瑞明醫師的詮釋方式,個人覺得最貼近事實,也就是為了要出人頭地、說話有力及為了生計。而校長的精心設計,讓在研究生涯的每個人,都能從這次的會議之中得到收穫。

 

 

在每次的練習之中得到能力的強化

 

對於初學者來說,對於 reviewer 跟 editor 的工作內容有正確的認識,是蠻重要的一環。

 

以前總是認為,reviewer 會花時間仔細 review 之後,給 author 實質的建議。但是在陳一銘醫師仔細介紹之後,我體會到原來 reviewer 也是血汗工廠,每一個 reviewer 至多只會給一篇文章十分鐘。因此要如何合乎 reviewer 的期待,在第一分鐘存活下來,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6 / 12

活動內容

 

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

起步、困境、策略與之後的各種可能

 

2017 年 9 月 24 日(日)9:00a – 4:30p

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國際會議廳

ymrf2017.innovarad.tw

 

 

fb-01

 

 

「臨床醫師」做學術研究,跟單純的「學術研究」不同,這狀況很獨特。

 

  • 你本就有份臨床工作的正職,剩下的時間不多,發展策略的容錯空間很小。
  • 遇到挫折時,與走學術路線的學校老師們不同,你身邊沒有同儕團體可以問。
  • 有些人叫你做 wet lab,有些人叫你做 dry lab,到底該做什麼?
  • 有人說,臨床工作跟研究方向本來就不需要一樣,真的嗎?想以自己的專業為核心去發展,到底該怎麼做?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6 / 11

以中風為核心,串起各種資料,發展系列研究。

 

講者:謝鎮陽 醫師(新樓醫院 神經內科)

 

 

22_stroke

 

 

離開醫學中心就不能做研究嗎?以臨床服務為主的醫院,沒辦法讓自己在專業上有所成就嗎?很明顯地,謝鎮陽醫師不會同意的。

 

每次看到謝醫師的新論文發表,都非常敬佩,別人覺得沒什麼整天遇到的中風患者,就是當成 routine care 照顧,但他就是有興趣知道更多,以「中風」為核心,持續尋找資源,探勘並發表。

 

當多數人都做健保資料庫的簡單 association,他認為,臨床預後才是最有力的論文類型,也最有機會發展成系列論文。但中風的嚴重程度,這個跟中風預後高度相關的因子,臨床有臨床的評估方法,相關數據在健保資料庫卻不完全。

 

既然如此,能不能用健保資料庫的既有數據,去設計一個「中風嚴重指數 (stroke severity index; SSI)」呢?就算設計出來了,這個 index 在臨床上是不是真的有鑑別力,能不能被相信呢?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