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台北榮總 精神部 鄭智銘 醫師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得更遠了。
一直以來都很想要知道到底投稿之後,後台的 reviewer 以及 editor 到底都在想些什麼。剛好這次的研究論壇,可以從陳一銘與吳昭慶兩位大師來窺知一二。兩位都用過去所見到的個案,來說明一些投稿上我們不自覺就會犯錯的地方,並且從中延伸出可以改善的方向,受益良多。
作者:台北榮總 精神部 鄭智銘 醫師
一直以來都很想要知道到底投稿之後,後台的 reviewer 以及 editor 到底都在想些什麼。剛好這次的研究論壇,可以從陳一銘與吳昭慶兩位大師來窺知一二。兩位都用過去所見到的個案,來說明一些投稿上我們不自覺就會犯錯的地方,並且從中延伸出可以改善的方向,受益良多。
2017 年 9 月 24 日(日)9:00a – 4:30p
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國際會議廳
ymrf2017.innovarad.tw
「臨床醫師」做學術研究,跟單純的「學術研究」不同,這狀況很獨特。
講者:吳昭慶 醫師(台北榮總 神經外科 / Editor of JNS: Spine)
外科醫師做決定很快的,要開就快開,不能開就是不能開。審稿也一樣,能收就快收,不能收就是不能收。
評估是否能開,怎麼看?通常到外科手上,indication(適應症)都差不多有了。所以最重要的,反而是看 contraindication(禁忌症)。血小板 5000,不行。凝血異常,不行。要放 prosthesis 但病人還有嚴重感染,不行。症狀是其他原因造成的,開了不會好,不行。
評估是否要接受稿件,也是一樣。Red flag signs(紅旗現象)一出現,就打入敗部。題目不清不楚,不行。摘要混亂看完也不會懂,不行。圖片與表格不知所云,不行。內文邏輯不通,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