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劉駿龍 藥師
抓住審稿者的胃口與目光
一開場的陳一銘醫師,強調文要對題,淺而易見的錯誤,只會讓投稿之路快速被封殺。三明治方式的 reviewer opinion,上過課後才懂得 reviewer 的弦外之音。邏輯更是影響文章成敗的重要關係,否則只會淪為東剪西湊的大花布,上不了檯面。
緊接著,吳昭慶醫師告訴我們,建立在 pattern 的科學論述上,該如何強調投稿的語言,應該從科學語言下手,而不是自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。回歸到科學的本質,不該一直重複無創新的流水帳。Editor 必須在有限時間下,完成審稿。因此,author 記住簡單明瞭的摘要、佐證充足的圖表,永遠是抓取 editor 目光的重要關鍵。
吸足養分,我要變強!
我要變強!大概是聽完林醫師的分享最大的感受。做出同業間差異化的品質服務,讓大家知道結合體能訓練(興趣)醫療諮詢(專業)是可以相輔相成的。體悟對病人減重,醫師的重要角色,進而打造出友善的生活方式(門診設置啞鈴等器材)。這部分激發我是否也能將自己的興趣推向極致,並且結合自己的專業,創造出新思維。
從缺口找機會,看見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 (NHIRD) 的研究限制,於是運用自己的專業背景,設計出中風嚴重指數 SSI (Stroke Severity Index)。如何厚實自己的能力,就像吸收大地養分,等到契機出現,心中的願想便會發芽,至於這棵大樹的茁壯程度,就要回頭看到自己吸足了多少養分(專業能力)。
莫忘初衷,將專業打磨至頂尖。
把握每一個第一次,有時靈感就像是金探子,一閃就會不見。運氣也算是實力的一部份,當打開潘朵拉的盒子,你該如何認證遇見的是希望還是失望?梁宗榮醫師以 NEJM image 為例,取決於是否罕見、有教育性與文化性,更重要的是,比速度。一旦符合上述條件,霸氣的說「我要投」就對了。爛在硬碟裡的 Word 檔,起死回生的秘笈,就是找到對的期刊投。
將專業打磨至頂尖,從事醫療最不能拋棄的東西就是專業。熟悉自己的領域,不斷地精進,就會出現創新的醫療手法(前提這個醫療行為是符合科學邏輯性)。蘇祐立醫師費心地建立專屬領域的資料庫,經過時間的累積,之後出稿的速度,絕對是倍數成長。
此外,更應該要「莫忘初衷」,每個人都有一個支持自己繼續寫作下去的力量,而初衷就像火種,千萬別讓他滅了。另外柳醫師也提到 JANE、MedSci 跟 iThenticate 論文原創性比對系統,都是寫作起步重要工具。並且提出跨界(需求資源協助)以及新思維(從 review 文章來溫故知新)。
不知道明天會怎樣,作就對了!
郭恬君醫師堅持與專注在專業上,並且建立與人為善的商業模式。用學術標準作高端醫療,其中學術標準就是精益求精的心態。如何讓同業肯定自己,成功轉介到自己的診所,箇中微妙關係的拿捏相當重要。但不變的是,創造三贏的局面。
李紹榕醫師直接破題:「決策者的企圖心,決定了是否成功闖出一番事業。」走出健保體系的糾結,創造出另一項醫療的選擇。從體制出發,以醫療研究學位為底,曾經有著不一樣的夢想,卻能在人生的轉折處,認知到孰輕孰重。李醫師展現衝撞體制的霸氣,與不凡的自信。回觀自省,面對逆境,是否有相當的勇氣去突破。
「因為不知道明天會怎樣,作就對了。」蘇怡寧醫師掌握好自己的專業領域,等到時機成熟,時間軸上散落的零件(各階段所體驗與學習到的事物),將會組合成為一輛跑車,讓你盡情馳騁在人生的下半場。
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,著實獲益良多。安排講者的流程除了契合《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:起步、困境、策略與之後的各種可能》講者的個人特質,與心路歷程更是可以仿效。就像金鐘獎影帝吳慷仁所說「也許我們不是最有天份的,但是我們總是可以當最努力的那一個。」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