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匿名
參加上一次的新思惟大型活動應該是《簡報技巧高峰會》了。從那時候起,開啟了一連串奇妙的自我進修教育。
這次的活動主軸很迷人,從文章寫作、研究定位、歷程故事、離開醫院,做了相當完整的論述。
作者:長庚醫院 中醫 針傷科 李科宏 主任
臨床醫師的教學、服務、研究常常讓醫師分身乏術。我在畢業後花了 10 幾年才將研究逼到至少接近及格邊緣(碩士畢業幾篇文章),服務與教學都算滿意,再返回重新檢視過往的研究,發現好多論文完成得糊里糊塗,還有很多想法與論文,進度有完成一半的、1/4,還沒開始的都有……。總之,雖然已經身為小主管,但是明顯還是需要有研究高人帶領著打通任督二脈。
在醫院中,可以感受到,大家都覺得你是老狗,一方面無法再吐出新作品,一方面認為學新東西還是年輕的更快,而中醫研究缺乏大量有各種經驗的人指導。讀研究所雖然聽了很多,但是若要談到熟稔,連親自經手過的論文都有些生疏,更何況不同類的論文。
作者:花蓮慈濟醫院 神經內科 許晉譯 醫師
每個人對於學術研究的想法,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。而這次演講中間,全能小前鋒,柳瑞明醫師的詮釋方式,個人覺得最貼近事實,也就是為了要出人頭地、說話有力及為了生計。而校長的精心設計,讓在研究生涯的每個人,都能從這次的會議之中得到收穫。
對於初學者來說,對於 reviewer 跟 editor 的工作內容有正確的認識,是蠻重要的一環。
以前總是認為,reviewer 會花時間仔細 review 之後,給 author 實質的建議。但是在陳一銘醫師仔細介紹之後,我體會到原來 reviewer 也是血汗工廠,每一個 reviewer 至多只會給一篇文章十分鐘。因此要如何合乎 reviewer 的期待,在第一分鐘存活下來,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作者:馬偕醫院 胸腔內科 郭冠志 醫師
待在教學醫院,一定會遇到的問題,就是要寫論文,再加上同儕壓力(同事都報名參加了),所以也參加了這一次大會。
從困境這個主題開始說,其實還滿有趣的。回過頭來想想,如果一開始是聽起步的那塊,應該會覺得怎麼可能這麼順利,然後就登出了 XD。
作者:彰濱秀傳紀念醫院 神經內科 洪朝賢 醫師
「你今天收穫怎麼樣?」
回家之後,能參加本次課程的重要推手金主(我太太)問我,我立刻眉飛色舞的說著:「今天的課真是精彩,台上的學弟和學長分享的東西很多,有個醫師的去太空比喻很有趣,我說給你聽……」
她冷不防地打斷我:「請說重點,你的心得是?」
我頓時停了下來,想要努力整理腦中的記憶與思緒。是啊!如果把心中的感動與激勵沈澱下來,今天一整天收穫滿滿的課,在我內心留下什麼重要的事情呢?我會不會和網路上所說的人一樣,聽了許多課,內心有了許多談資與感動,卻還是一位「偽有為人士」(我想用「我是魯蛇」,總是有人說我過謙),過著一個逐漸退化的人生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