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/ 9 / 29

當環境封路,用新思維開路。

 

作者:台北榮總 外科 官泰全 醫師

 

 

00_FB_YMRF_20170924-661

 

 

每次參加完新思惟的活動後都有一種充電感,很有趣的是,每一次讓我充電的面向都不一樣!這次的主題是設定給剛起步研究的年輕醫師,從初學者會犯的錯、如何快速累積 IF,到學術研究和職涯發展,每一部分都是我有興趣想聽的。

 

 

制度和體制都沒有進步

 

首先,有好幾名講者都提到「以前要做研究,老師們就會說,我這有一些資料你拿去分析分析,結果分析完都沒有成果。」

 

這句話一出,現場幾乎一半的人都會發出會心一笑,我一開始也笑,但聽到第二次、第三次後,我倒有點難過。因為拿老師的資料庫分析,常常不是沒有成果或是發現幾個 parameter 一開始沒有收到,在老師一聲令下,又要再花一兩個月去收集,十分沒有效率。

 

我很難過既然那些比我年長的過來人都有此經驗,到我的年代還是要繼續這種毫無系統地土法煉鋼做研究!正因為我身在其中,所以這些內容對我來說非常療癒,因為感到「我不孤獨」!

 

最近看清大彭明輝教授寫「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」,裡面非常系統性地,也非常淺顯易懂地告訴研究生如何規劃自己的研究和主題,完成一篇文章,且重點是如何在研究所期間學會一生受用的能力!其中有些章節闡述的道理,就是我碰壁多次後的血淚心得,別人卻白紙黑字地寫在書上!

 

 

只要求「論文」,不要求「研究」。

 

醫院只要求「論文」但不要求「研究」,所以在這個體系出身的主治醫師,當要指導下面的人做研究時,也只會土法煉鋼要求大家「努力」,blindly try 出一條血路!我認為我們應該更有系統性地來做臨床研究,面對師長們的要求,我們都要想想,花了時間要如何確保真正能投稿且被接收,而非埋頭苦幹,使命必達。這種愚忠模式的使命必達,只是用戰術的勤奮去掩飾戰略的懶惰!

 

 

區域醫院也可以做出很棒的研究

 

其次,我看到許多區域醫院的講者也有論文發表,且大多都是健保資料庫文章。這告訴我,即使在區域醫院也可以做很棒的研究,不用執著大廟光環。且我和新樓醫院的謝鎮陽醫師一樣,想做研究,但公立醫院薪水真的很難養家,本來心中猶豫,但看到謝醫師的故事讓我心中充滿希望!

 

另外,我也發現做健保資料庫的講者大多都有去念研究所甚至是博士班!所以是否單靠新思惟的課程就能駕馭健保資料庫?我想若是有更多醫師分享「只來上新思惟的課就能獨當一面」,這樣會更加激勵人心!

 

 

醫師的對手不只是疾病

 

最後,李紹榕學長和蘇怡寧醫師的演講給我很多感觸。李醫師是我心目中的偶像,選了最難的心臟外科,跟疾病作戰、跟無理家屬作戰、跟醫院作戰、跟制度作戰,這些苦差敢一肩挑起的人真的非常佩服。

 

雖然世界依然無奈,但至少有改變了些什麼,捨我其誰的精神令人感佩,若我有能力也想加入並幫助他!

 

蘇醫師可能是我們這個年代重要的開創者之一,重新定義並找回「value」,強調有 value 的醫學才是好的醫學,也才會有病人,看似老派但卻歷久彌新。

 

天下醫師百百種,在大廟當住院醫師,眼界常常被像山一樣高的師長佔據,以為那樣才是「好醫師」代表!我應該不斷地回頭評估自己的個性和條件,以新思維開創自己的路!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