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/ 9 / 29

新思惟研究論壇,期許能持續揚帆。

 

作者:乾元醫房中醫診所 楊博因 中醫師

 

 

01_YMRF_20170924-472

 

 

身為一個研究生,卻沒有參加過新思惟的學術研討課程,實在是說不過去。看到校長又舉辦了大型學術研討會,而且裡面有幾位早已耳聞、卻從未親見的講者,立馬就刷卡報名了,只為了一睹校長及諸位講者的風采;同時也想要推自己一把,增加前行的動力。

 

 

資深前輩,指引正軌。

 

首先上場的是已經身為 reviewer 和 editor 的兩位資深前輩來分享相關經驗。陳一銘醫師分享了不少檯面上以及檯面下的規則,讓人對之前的投稿經驗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;也一再強調完整性、科學性、原創性的重要,讓我們有所依循。

 

吳昭慶醫師則是強調 pattern 的重要性,這個部分類似心智模型的概念,也就是看起來要順暢、要有那麼一回事。當中的重點就是摘要、圖和表了,一定要符合科學邏輯,並且有臨床意義。

 

 

紫海策略,嶄新一頁。

 

當手邊資源不足時,只能針對小眾市場梭哈下去,而兩位講者也都有優異的成績。林安民醫師從運動切入,專注於預防醫學。同樣是 60 歲,運動的差別可能就是容光煥發和老態龍鍾;同樣是 90 公斤,有無運動的差別,可能就是林書豪和連勝文。同時也分享了一些回收研究問卷的小技巧,對於研究生來說也是頗有啟發。

 

謝鎮陽醫師想評估中風病人的預後和嚴重程度的相關性,卻苦無工具,於是就自己設計了一套「中風嚴重指數 (SSI)」,這完全符合了 Airbnb 創辦人說的創業原則:從自己的需求出發,因為一定有其他人有相同需求。

 

 

正確起步,展現天賦。

 

找出自己的強項,專注深耕,往往都可以事半功倍;將精力集中,也可以避免資源浪費。梁宗榮醫師可以從平凡的小事件中發現大趣味,不論是 lumbar hernia、彩虹腸繫膜,穿腸而出的 NG,都非常吸睛,這種獨具慧眼的創意思考,真的很值得學習。而且總醫師時就投上了兩篇 NEJM,這應該是大部分人的夢想。

 

蘇祐立醫師建立了自己專屬的資料庫,雖然是一份苦差事,但是完工之後,裡面的機會就是無限大,可以做出各種縱向、橫向比較。同時也要打磨自己的專業,讓別人看到自己,已產生更多橫向連結。期許自己可以像癌細胞一樣,以等比級數來成長。

 

柳瑞明醫師引用了吳慷仁的話:「也許我們不是最有天份,但是我們總是可以當最努力的那一個。」不論在哪一個領域,競爭都是必然的,我們只能把自己準備好,要找出自己的強項努力深耕。這樣一來,當緣分到來時才會是個機會,否則也只能徒呼負負。

 

 

站上頂巔,專業變現。

 

當學術和技能上達到頂尖,又應用回到臨床上時,往往也都可以有優異的成績。郭恬君醫師在自費牙醫診所工作,專門收治其他牙醫師後送的病人,如果不是有高超的技術以及絕對的信心,實在很難辦到。「高端,是精益求精的心態」,在激烈的競爭中,往往是不進則退,所以我們必須跑得兩倍快,才能持續向前。

 

李紹榕醫師在 2013 年就說了「要在未來做個完全不同的大老與資方」,他也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。在健保的統治下,他也創辦了醫者診所,成為自費醫療的先趨,不斷提醒大家醫療價值被低估的事實。不過,「在談合縱連橫之時,你必須是個 somebody」,我們必須先努力爬上巔峰,讓別人看到自己,才能有更多機會。

 

蘇怡寧醫師已經發表了超過 200 篇 SCI 文章,而他後來的創業方向,也都圍繞著這些研究主題來進行,持續走在科技的尖端。他也更重視 CV 值的品質層次,摒棄 CP 值的錙銖必較,將技術與臨床緊密結合,產生更大的產能鍊。

 

 

階段成長,不再迷惘。

 

這次研討會的主題劃分了不同階段,從起步、茁壯、遠望、應用,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。我們也該找出自己的定位,專注深耕,讓資源的效益最大化,以順利在這條路上持續成長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