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》活動中,要選出得獎的製圖作品,該是怎樣的呢?
- 要能呼應課程本身的特色,上傳的作品,就像 editor 或 reviewer 會喜歡的稿件。
- 臨床醫師忙碌,時間有限,要懂方法、要簡潔、要清楚。
- 要能從既有的環境限制中,找到突圍出路。
- 要能在第一眼被認為是「值得繼續看下去」的作品。
- 真看下去時,又能感受到作者的深度。
- 如果能提供理想的閱讀體驗,就更棒了。
這次得獎的作品,都符合這樣的特色!一起看看楊仁醫師跟吳易澄醫師,為什麼得獎?
楊仁醫師
楊仁醫師沿用了研討會的視覺設計風格,包括顏色與版畫風,最上方一行四大項,以及中下方研討會主題的設計字型,有些可能是直接從網站上擷取,做去背處理,但有些字細節不同,推測是自行尋找類似字體,然後微調加工。
光是字體部分,就用了不少心思,猜想是在家裡有先準備好底圖,非常認真。
每堂課,歸納為一個子標題與三個重點,從所擷取的文字來看,都抓到該堂課程的精髓。四大 section 的排列,也根據研究者的四個不同階段(最下方的三個小人跟一座城堡),重新做過調配。
楊仁注意到順序的不同,也正確地根據人生階段重新安排次序。回頭思考,為什麼現場活動我們不照「人生階段的順序」規劃呢?這是因為研討會的設計,必須考慮參加者一整天的生理狀態,並不能只根據簡單的生涯階段作排列。(延伸閱讀:策展人心得)
所以,一早精神好,先吸收硬知識,接著在思辯能力全開的時候,閱讀別人的策略;中餐過後,請最具爆發力的年輕醫師給予啟發,然後一起聽聽成功者的建議,展望未來。
同樣的素材,不同的媒介,就可以用不同角度切入,說出不同的故事。學術研究也是這樣。
最畫龍點睛的,是 QR code。說實在的,QR code 的白底與黑點,很破壞畫面視覺,但也成功引人注意,「既然你都放了,我就掃掃看吧」,結果發現裡頭是楊醫師的 Evernote 筆記,相當豐富的內容。
藉由突兀的 QR code 成功吸引注意力,並將讀者導引到一個全新的數位世界,在那邊,無邊無際,資料更多,甚至可以隨時更新。這種從 2D 單一平面,努力挖出蟲洞,帶領大家到另一個「自己設定好的地盤」,非常聰明,值得讚賞。
在早年紙本期刊的時代,最先數位化的期刊也有同樣特色,那時候,走得快的雜誌社如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或 Texas Heart Institute Journal,鼓勵多投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s,提供豐富延伸資料的作者,更容易受到青睞!
當天晚上,楊醫師也補上了最後的完整版本。
很棒的作品,恭喜楊仁醫師!
吳易澄醫師
吳易澄醫師上傳了三張個別的圖片,以及根基於圖片的影片檔。我幫把這三張圖合成一張如上,如果您想看看原本的作品,歡迎由此去。
乍看之下,「這不過就文字雲啊」,但仔細一看,內容都是吳易澄醫師的筆記,出現的關鍵字,也都真的很關鍵。
黑色的背景,令人感到寧靜與專注,看了大字,不自覺地被吸引,繼續看看周邊的小字,就像是複習了一次演講內容,相當精采!
同樣都是一個平面作品,爭取 reviewer 的「注意力」就很重要。
楊仁醫師積極利用設計,配合活動視覺元素,吸引眼球,然後導引到 QR code,進入世外桃源。吳易澄醫師則走極簡策略,用黑色讓人沈靜,用大字喚起記憶,然後用小字引人入勝。
三大段落所用的顏色,跟手冊第一頁的時間表顏色是一致的,可以看到吳醫師在細節上的用心。
這是文字雲沒錯,但這個文字雲,有細節、有故事、有呼應、有深度。就像投稿到雜誌社的文章,大家都是 original article,但就是有人能展現出「對的 pattern」,迅速被看見。這正好是一早陳一銘醫師與吳昭慶醫師分享的秘訣!
這兩份作品,都不是需要消耗極大量時間的雕梁畫棟,而是經過思考、準備,正確迅速地執行後,就有不錯的成績。
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,也該是這樣。
恭喜吳易澄醫師!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