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/ 9 / 29

讓別人尊重我的專業,而不是年紀。

 

作者:長庚醫院 中醫 針傷科 李科宏 主任

 

 

00_FB_YMRF_20170924-185

 

 

論文寫得不踏實

 

臨床醫師的教學、服務、研究常常讓醫師分身乏術。我在畢業後花了 10 幾年才將研究逼到至少接近及格邊緣(碩士畢業幾篇文章),服務與教學都算滿意,再返回重新檢視過往的研究,發現好多論文完成得糊里糊塗,還有很多想法與論文,進度有完成一半的、1/4,還沒開始的都有……。總之,雖然已經身為小主管,但是明顯還是需要有研究高人帶領著打通任督二脈。

 

在醫院中,可以感受到,大家都覺得你是老狗,一方面無法再吐出新作品,一方面認為學新東西還是年輕的更快,而中醫研究缺乏大量有各種經驗的人指導。讀研究所雖然聽了很多,但是若要談到熟稔,連親自經手過的論文都有些生疏,更何況不同類的論文。

 

 

卡關的原因,在論壇中找到。

 

所以,我是帶著「是否有各種改善可能?」的心態,來新思惟找有沒有適合我的答案。新思惟的高品質、高效率,讓我讚嘆活動值得。

 

這次參加《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》,演講範圍是從「起步」到「之後的各種可能」,倒是讓我開了眼界,因為原先心中設定的人生研究流程,某些位置總是少了些答案,所以在參加前,我把好幾篇登過、寫一半、只有想法的論文,全都重新整理一遍,看看我到底是在哪卡關?中午結束時,大部分已經被我用紅字填入空格了,雖然報名製圖比賽沒有獲獎,但是在我心中卻已經滿足,「有參加就是收穫」。

 

 

日常臨床轉換成研究,我深深感動。

 

在醫院中有大大小小看似很多機會的連結,可是事實上無法完成終極理想事業。很多時候政策的結合只能短暫無法長遠。之前的論文也曾和西醫的內外部門合作生產過,可是中醫的屬性逼得我們不但寫作屢遇瓶頸,應用範圍縮小。

 

所以缺少科學方式的內涵邏輯,我覺得是像基因中的致命傷,非得時時保持這樣的覺醒態度,否則一下又落入封閉範疇。另外評估自己學術的「分量」也是我學到的重點之一。

 

臨床的經驗,讓我覺得似乎充滿很多創新能量,認為可以在論文中發光發熱,但是中醫缺少廣泛評估的價值報告,容易將少量的成功案例自動擴大,對於案例的價值往往過分評估。因此看到講者能現身說法,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轉換成案例報告,我深深的感動。

 

 

找最厲害也願意教的人學習

 

我一向認為學習就要找厲害的,若有最厲害的就找機會學習,若是有人願意教,那更該感激。

 

看到新思惟一系列的研究學習課程,我總希望能在其中參與學習,雖然很多講者年紀比我還年輕許多,可是我認為,聞道有先後、術業有專攻,年紀絕對是最不需要參考的因素,專業才是最重要考量。

 

(橙編按:看了一下後台,主任果然即知即行,我們年底見!)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