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/ 9 / 29

累積專業、善用時間、橫向連結

 

作者:匿名

 

 

00_FB_YMRF_20170924-164

 

 

我是第一次參加蔡校長辦的新思惟活動。在網路上常常看到很多新思惟的課程介紹,也有很多校友因為課後有優秀的成績,讓我對新思惟的課程一直很心動,但是因為價格因素,裹足不前。

 

 

自覺能力不足,被逼著前進。

 

但是在醫學中心,就有研究壓力,需要不斷的研究、寫論文,這正是我覺得能力相當缺乏不足,也很抗拒的部分。為了升等,好不容易跌跌撞撞,從零開始摸索,不知道怎麼收集資料,想法不夠周全,同一個病人的資料,常常要翻閱病歷數次(前前後後加起來可能有 5 次以上)才能把真正需要的 data 全部收集完畢。

 

 

第一篇論文曾被拒絕 8 次

 

好不容易花了一年的時間,陸續完成資料收集(其實效率很差),又花半年的時間完成論文寫作,接下來,再用兩年的時間投稿,投了 8 家雜誌社,被reject 了 8 次,一直被拒絕到我覺得我的第一篇論文會胎死腹中。

 

後來,在眾多貴人的幫助下,終於在第 9 次投稿時,被接受了。這時候剛好看到新思惟的新活動,針對臨床醫師的起步、困境、策略、與之後的各種可能,我非常心動。在考慮一個小時後,揪了同事一起報名,終於來到這個嚮往已久的殿堂。

 

 

原來我沒做到 reviewer 的標準

 

早上的課程,陳一銘醫師與吳昭慶醫師,站在 reviewer 與 editor 的角度,到底這些決定論文生殺大權的人在想什麼。如果文章的 abstract 與圖表不能吸引他們注意力,我的論文就會在 10 分鐘內被否決。

 

兩位講者都提到,現在的雜誌社希望有原創性的文章,什麼中台灣還是南台灣第一篇 OOXX 的 study 在他們的眼中看起來很可笑(我想到我有一篇 paper 就是這樣想的……汗顏)。如何讓自己的文章有亮點、有吸引力,是重點,也是我未來要努力的目標。

 

 

健保資料庫也能做出好的研究

 

謝鎮陽醫師能在中小型醫院,以神經內科最常見的中風,發展出一系列有原創性,且可以真正解決臨床問題的論文,讓我非常、非常的欽佩。

 

我也嘗試寫過健保資料庫論文,也知道 selection bias、健保診斷碼編碼的錯誤率(很多是為了開藥,而故意下一個臨床上不存在的診斷碼),在大資料庫裡是嚴重的問題。

 

我們常常只能說,這就是 limitation,但是因為我們的 case number 很大,所以可以忽略這樣的問題。但是我打從心裡覺得,很多健保資料庫存在的 bias,不是 case number 大就能掩蓋。但是謝醫師用各種可能的 parameter,串連健保資料庫與 Taiwan Stoke Registry 的資料,成功驗證中風診斷在健保資料庫的正確率都很高。這種 validation 是我之前想都沒想過的。

 

謝醫師的成功,提供未來在我的次專科領域研究一個新方向。

 

 

從專業中找出不可取代性

 

下午的課程,看到忙於開刀的一般外科與泌尿外科醫師,與血液腫瘤科醫師(在他們的領域內,IF 5 分,只能排在中後段班……),如何在繁重工作下,利用時間與好的 idea,透過專業能力的累積、建立自己專屬的資料庫、發展橫向聯結,從 0 到 1、從 1 到 6、從 1 到 24,有卓越的研究成果。

 

最後,郭恬君醫師、李紹榕醫師、蘇怡寧醫師,分享他們如何走出健保,發展自己的特殊與不可取代性,跟「賤」保制度一拼高下。

 

我想,如果有朝一日夠強大了,也考慮去闖一闖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