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/ 9 / 29

時間是最昂貴的資源

 

作者:馬偕醫院 放射科 陳嘉泓 醫師

 

 

00_FB_YMRF_20170924-661

 

 

做為聽眾很快樂

 

參加過兩次大型研討會,每次都是節奏快速,內容豐富。坐在台下很難抉擇到底應該要專注在講者,還是再撥出一點點心思抄寫筆記或照相。可以肯定的是:做為聽眾,是一件很快樂的事。

 

對於這次的研討會,我自己歸納出兩個重點:模式和時間。

 

 

用專家看得懂的方式寫作

 

首先是 reviewer 與 editor 的工作日常分享,其實都相當基本、幾乎是常識的內容,關於投稿的規則跟禁忌,只要仔細看期刊的 author instruction。

 

但即使這麼基本,還真的有不少人會在無意間疏忽,鑄下大錯,而且不乏印象中謹慎的日本人!新手如自己,怎能笑一笑就拋到腦後,務必戒之慎之。科學寫作的 pattern,就像武功的套路:熟悉架構、記熟規則、站穩腳步,接者思考如何出招,至此才算真正入門,最後才是考慮如何組合變化。

 

否則再精采創新的想法,不用專家看得懂的方式展露,只會被當作沒有邏輯,一腳踢開。

 

 

從興趣與日常出發

 

知道怎麼寫後,接下來頭痛的是:要寫什麼?

 

兩位講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,一個從興趣,一個從日常。我很佩服謝鎮陽醫師,不只是用研究證明假設,更設計出有說服力的工具,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,也幫助到其他想做類似研究的研究者們。興趣為導向的研究也許是最理想的方式,因為是做自己喜歡的題目,雖然很辛苦,但也獲得很多樂趣,最後文章刊登出來後反而變成是附加價值。

 

 

借鏡講者們的獨特之處

 

再來講者們分享寫作過程的從 0 到 1 到大於 1,每位講者的經歷都有獨特之處,也就表示每個人的寫作歷程勢必有所不同,他們的經驗很難完全複製,但其中的模式可以參考,像是跨科 / 界合作、建立自己的資料庫、同樣的研究方式運用在不同的病症……等,都是可以借鏡的方法。不管是哪一種方法,都是需要時間驗證成果。時間,好像也默默地連接到最後一場講者們的主題。

 

離開醫院,不再聽命於人,自己當自己的老闆,每個厭倦上班看主管臉色的人,大概都有這種想法。但說得容易,實際做起來更多阻礙在前方等待。

 

郭恬君醫師、李紹榕醫師、蘇怡寧醫師主要還是著重在開業醫的經營技術,以及過去的研究如何成為自己的助力。不過自己的科別性質特殊,要開業勢必會是很不一樣的方式,而且一定得尋求合作。所以最後一場的演講雖然是大神雲集,我已經先入為主認定是參考大於實用。

 

(橙編按:同學,小弟有幸與您同科 XD 坐在現場,就已經是在實際體驗放射科創業的一種可能囉 XD)

 

開業的艱辛處,雖然沒有提到太多,卻是現場很多觀眾提問的重點。大部分回答其實也都能預期,不外乎就是需要在人心險惡和資金籌措的夾殺下,努力尋求生存的縫隙,具體做法則是因人而異。

 

 

我也在醫院蹲了二十年!

 

最後,蘇怡寧醫師看似不經意卻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:「我也在醫院蹲了二十年!」

 

這真是今天整場研討會最震撼的一刻,不只是我,連跟我一起來第一次參加新思惟活動的太太,與大學同學們都這麼認為。

 

即使擁有許多優勢,也是因為在醫院靠著臨床和研究打下紮實基礎,才能使出強力的一擊。很明顯地所有講者,包括蔡校長,都是在歷經時間琢磨,才形塑成今日的模樣。

 

時間是最昂貴的資源,應該投注在最重要的事物上,這個道理今天又驗證了一次。謝謝新思惟團隊跟所有講者,對於才要開始踏上研究這條路的新手,這場研討會不僅提供方法,更是給了很大的鼓勵!

 

癌細胞笑著跟埋首於醫學研究的醫師們說:原來我們這麼像!

 

 

近期課程